《眼科新进展》
一年三次随“光明行”远赴非洲,平均每三分钟一台白内障复明手术,最多时一天完成136台,共使1426名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朱思泉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非民间医疗公益的交流,成为中非民间医疗合作的“光明使者”。
中非民间医疗的“光明使者”
“‘中非光明行’做得很成功,一年内我连续去了三次非洲,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家都去了,我还想去非洲继续做医学慈善事业。”一提到非洲的“光明行”,朱思泉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滔滔不绝。
据了解,2010年11月,朱思泉第一次随“中非光明行”医疗队来到津巴布韦,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让当地600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此后,几乎每次“中非光明行”朱思泉都要亲自参加。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朱思泉告诉《中国名牌》:“非洲白内障患者的病情都比较复杂,同时伴有多项并发症,90%都不是常规的白内障,在当地医疗条件下是无法实施手术的。”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朱思泉依然信心十足。“我要求奇通圭扎总医院眼科主任每天给我安排55位白内障患者,当时这位主任很是吃惊,因为当地医生包括欧美援非眼科医生一天也只能做四台白内障复明手术,而我和我的团队一天最多完成了136台手术。”
当然,每天做这么多的手术也很辛苦,朱思泉说:“虽然是义诊,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有时我和我的团队仍加班到夜里一点多。”
路易斯是一位来自莫桑比克北部的化学老师,十年前不幸患上了白内障,从此走下了讲台,生活也陷入困境。朱思泉给他成功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第二天揭下纱布后激动地说:“我终于看到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重新站上讲台,把中国人民的事迹和中国人民对莫桑比克人民无私的帮助传递给后代。”
在津巴布韦,一位双目失明28年的白内障患者齐加友在做完白内障复明手术以后,他惊奇地发现周围的人都是黄皮肤,当得知是中国的医务人员时,特别激动。
朱思泉回忆说:“离开津巴布韦时,数千名患者及其家属自觉走向街头,为中国医务人员送行,表达对中国人民无私帮助的敬意。
倾力培训当地白衣天使
朱思泉参与的“中非光明行”公益活动,不仅为非洲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而且还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药品,培训了一批专业的眼科医生。
朱思泉说:“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希望以后中国的医疗人员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做医疗救援,也希望能把先进的医学技术传递给非洲人民,帮助他们培训一批高质量的医生。”
据了解,我国从1963年先后向非洲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务人员2.3万人次。仅1985年以来,我国就向津巴布韦累计派出12批次共计120名医务人员执行援助计划。
朱思泉告诉记者:“中国的专家到了非洲并不仅仅是为了看病,还要提升非洲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流程管理质量。”
据朱思泉介绍,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些国家医疗技术落后,医院的硬件也很差,手术室脏、乱、差,连基本的紫外线照射都没有,不时还可以看到苍蝇飞来飞去,真的无法想象。
朱思泉(中)在马普托中心医院为当地患者进行手术
为此,朱思泉又重新制定了流程,把国内的基本流程都改了,本来在国内消一次毒的改为消三次毒……他说:“这个流程可以用来控制最起码的人为并发症。在非洲共做了千余台白内障复明手术,没有出现一例医疗事故,并发症也大大减少,几乎为零。”
“中非光明行”公益活动为中国和非洲国家进行医疗领域的合作开创了好的模式,也为培养当地的眼科医生提供了条件。
朱思泉表示,要想解决好非洲的白内障问题,“中非光明行”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患者做手术上,而且还要让当地的医生独立起来,培养更多的当地医务人员,满足当地患者的需求,这才是最根本的解题之道。
共同推进民间慈善发展
“经常有病人说要给我写感谢信,我说不用,你的眼睛康复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朱思泉告诉记者,“做慈善也一样,特别是看到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的微笑,内心真的很满足。做慈善给我正能量,让我活得年轻。”
十余年来,朱思泉跟随“光明行”走遍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省区以及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开展慈善白内障复明手术。至今,朱思泉每年仍要去边远地区5次,至少为当地2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